542 可怜的大黄鱼-《失业的我竟成了钓鱼佬!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自从1954年,敲罟作业由广东汕头传入福建之后,进行了全省的推广,当地渔民也获得了高产,随后各地的渔民都纷纷效仿,逐渐全国传播开来。

    单单在1957年,仅浙江的温州地区,大黄鱼的年产量就达到近十万吨,相比之前的年产量,直接增长了二十倍,可见有多恐怖。

    而随着大肆捕捞大黄鱼,大黄鱼的产量也急剧增长,带来的却是大黄鱼价格的急剧暴跌,最巅峰的时候,大黄鱼的价格每斤只有几分钱,而个头小的,根本没人要,都是直接被扔在路边沤肥...

    直到1958年,历时两年的敲罟作业,才被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有害渔法,在浙江地区叫停。

    但是在1959-1961年,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由于粮食极度的短缺,为了不被饿死,许多地方又开始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大黄鱼的身上,向大海求生存,重新恢复了敲罟作业,也缓解了一些粮食危机。

    在1963年3月,GW院再次下达了《关于禁止敲罟的命令》,敲罟作业也正式的被第二次叫停。

    可是随后的WH大革命期间,许多地区又再次恢复了敲罟作业的捕鱼方式,让大黄鱼再次受到了重击。

    然而真正给予大黄鱼种群致命一击的,是在1974年,浙江省组织了两千队渔船前往大黄鱼中心渔场捕捞生产,大黄鱼的产量达到了16.81万吨的最高纪录,此次直接让大黄鱼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了。

    自此东海大黄鱼资源急剧衰退,可怜的大黄鱼几乎销声匿迹,短短二三十年时间,一个种群便这样轻易被毁灭,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嘘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