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三章 制盐学习-《大宋梦》
第(2/3)页
集泥大多由妇孺操作。挑泥将咸泥兜入土箕,肩挑至土基中央,堆积如阜,称为泥蓬,压使极坚,成尖锥形,使雨水不致渗入,随时扒入漏碗,担水沥卤,此谓泥堆。
治漏漏碗的底,先铺以一层干藁或棱毛,再将泥蓬的咸泥放入,使之与口平,用两脚踏实,更以爬覆平整,光洁如镜。
淋漏治漏完成后,用担桶自渠中汲取海水,倾注漏碗,隔数小时或半日,盐卤由漏底经草藁或棱毛淋入竹管,泻至卤缸。藏卤卤缸满后,用卤吊汲取,倒入担桶,挑藏于他缸或卤桶,以便煎熬之用。
煎熬用铁盘煎盐,铁盘为长方形,由厚约一寸的铁块3~8块合成。接合处以石灰填塞。
架于尖灶之上,再用带形竹篾编成的,围在铁板四周,竹内外及竹与铁盘接合处,亦以石灰涂抹,这谓砌盘。
铁盘的一端靠近火门,其后端灶上。尚有余地,则纵向排列铁锅2~4口,称为温锅。
盘砌成后,将卤从卤桶用竹溜泻入盘中,同时注满温锅,便将柴火投入火门开煎。温锅内的卤烧熟后,交换吊入盘巾,再把冷卤注入温锅。
如此反复进行,盘中盐卤水分蒸发,盐份渐次结晶,再加高温度,使盘中苦卤全部熬干,此时盐已制成,用盐锹抄入箩中。
煎一盘约用1.5~2.5小时。如此连续煎熬,昼夜不绝火。到第四日以至第十日始行熄火,称为一造。一造的日致,各灶都有一定期限,由场官确定。
熄火后即将铁盘拆卸,以后再煎,重砌新盘。一担卤可熬盐10公斤。其盐含有多种杂质,味涩苦,色微黑,费用高,产量低。
另一种方法叫做板晒法:
这种方法在家中也可以进行,用家中门板盛卤试晒,板晒之盐,杂质少,色白味鲜,费用低,产量高。
采卤在傍海返潮之地,削去草根,光平如镜,称为灰场(指土细如灰)。
灰场分上中下三节:近海处以潮水时浸,不易日晒,为下场;
其中部以潮至即退,易受日晒,此为中场;
远于海者,以潮小不至,必担水灌晒,故称上场。
潮汛:农历上半月13—18日,下半月自27日至下月初三,潮水以此6日大满。
潮大之日,三场皆没,自初三、十八后,潮势日减,先晒上场,次晒中场,后晒下场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