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一章 改变肚子的东西-《大宋梦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一说到科举,梅笑寒的第一反应就是落榜!

    欧阳修的科举之路便是例子,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。

    天圣元年和天圣四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。

    柳永曾五此参加科举考试,有四次名落孙山。

    宋朝的官员数量比前朝增加了许多,待遇也好了许多。俸禄丰厚,且受到祖宗,家法的保护。一切都是因为科举制度。

    门阀士族曾在历史上长期的垄断社会上层的资源,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变了这一切。

    农民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    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”

    梅笑寒道:“我平生最害怕考试,这无异于要我性命!”

    族长道:“你若是不读书,在这个时代,更无出头之日!”

    梅笑寒道:“我看,你们还是先想想填饱肚子的东西吧!”

    宋朝的读书人中,梅笑寒最熟悉的,莫过于就是范中淹啦。

    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,那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已是众所周知的名言。

    范仲淹一生的事迹,堪称楷模,曾有断齑划粥的故事。

    范仲淹年少苦读时,每天就煮一大锅粥吃,粥凉了以后,就会凝结成一大块。

    范仲淹就在粥上划上两刀,把粥分成数块,分成两餐来使用。

    梅笑寒道:“读书不为做官,不如回家卖红薯!”

    族长道:“红薯是个什么东西?”

    梅笑寒道:“红薯是个什么东西,你自然不会知道,但是很快你就便会知道玉米是个什么东西!”

    雨的到来,不仅使跃龙村的土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也让整个锦绣城发生了改变。

    不少,离乡的人开始纷纷返乡。以往荒废了的土地,又迎来了他们新的主人。

    然而大问题却出现了,由于土地荒废已久,想要种植变得异常艰难。

    古代农民在耕-耙-耱耕作体系中推行翻耕与免耕结合的轮耕等方式的良好传统。

    古代土壤精耕细作的传统约形成于战国时期。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,北方形成了耕-耙-耱耕作体系。

    唐、宋时期南方水田形成了耕-耙-耖耕作体系。许多独到的经验今日仍有借鉴。

    现在,梅笑寒也终于打算开始做一个农民,这一次他不种植土豆,而是种玉米。

    玉米生长期较短,生长期内要求温暖多雨。耗水量大,如果降水少,灌溉水源不足,就会减产甚至绝收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