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一章 众议院的诞生-《逆变1589》
第(2/3)页
……
众议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衙门,首先得要拉人进来,否则钟南就要做“光杆司令”了。
皇帝和钟南商议的是,众议院的官员可以兼任着原有的官职,所以相对来说,拉人还是很容易的。毕竟对于被拉进来的官员来说,原有官职没有撤销,就意味着有了双重保证——要是众议院之后成了实权部门,那就皆大欢喜;即使众议院最后举步维艰,被裁撤掉了,他们还可以回原单位继续做官儿。
钟南先找到刚收不久的小弟叶向高,向对方咨询了一些翰林院的相关知识,随后就确定了第一阶段的挖人计划。
翰林院是唐朝开始设立的,到了宋朝后,才成为正式官职,并与科举制度接轨。
明朝以后,翰林院便被内阁等部门代替,变成了养才储望之所,他们主要负责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,担任科举考官等。
无论政治地位高低,在各朝各代,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,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。在明朝,翰林学士不但社会地位优越,地位也较为清贵,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。宋濂、方孝孺、张居正等大名人,都在翰林院中任过职务。
翰林院从设立之初,就与科举关系紧密。由科举至翰林,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,是儒家学说中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表现。
到了明朝,科举中的佼佼者则大多进了翰林院。当时有明文规定:一甲进士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的编制当中,状元授予修撰(从六品)之职,榜眼、探花授予编修(正七品)之职。此外,还创立了庶吉士制度。
庶吉士,名字取自于《尚书·立政》篇中“庶常吉士”。所为庶吉士制度,就是在除了头甲前三名以外的三甲进士当中,再度选拔其中的优秀者,授予庶吉士的官职。
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经过三年的“以朝臣为师、以经史诗赋为课”学习,之后再行考试,合格者留院,称为留馆,没通过考试的其他庶吉士也会安排其他的职务。但因为曾经就学于翰林院,世人对不能留馆的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。自此,“非进士不入翰林”。
在明朝,翰林院的编制分为四部分:正官,包括学士一人,正五品;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各二人,从五品。属官,包括侍读、侍讲各二人,正六品;五经博士,九人 ,正八品;典籍二人,从八品;侍书二人,正九品;待诏 六人,从九品;孔目一人,没有品级。史官,包括修撰,从六品,没有定员;编修,正七品,没有定员;检讨,从七品,没有定员。庶吉士,没有品级,也没有定员。
由此可见,明朝的翰林院品级不高,低于前代翰林院,也低于同时代的其他衙门。但是它却更靠近权力中央,是专属于皇帝的中央秘书机构,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,因而备受皇帝重视,其地位也十分重要。
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之后,成祖皇帝设立内阁和大学士,内阁便逐渐凌驾于翰林院之上,相反,翰林院便演变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。但是内阁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院,也就有了“非翰林不入内阁”的非明文规定。
既然全国上下的知识分子精英,大都聚集在翰林院,钟南便不再舍近求远。
第一个要挖的人就是叶向高,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,可是在翰林院里颇有人脉。
钟南委托叶向高,整理了一份待选人员目录,包括目前的职务、年龄,是那一年的进士,大致的品性如何等等。叶向高知道钟南是为了吸纳潜力人才,所以关于评价的部分也尽量客观,以免在上司心里落下不好印象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