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林东坐在村委会,面前摊着一沓信件。有的信纸发黄,有的墨迹晕开,看得出写信人的手在发抖。 他拿起最上面一封,信封上的邮戳是哈尔滨的,寄信人姓陈。 陈国庆,林东记得这个名字。 七年前,陈国庆考上了哈工大,是靠山屯第一个大学生。 送他走的那天,全村人都出来了,老村长拉着他的手说:"出去了就别回来,城里有饭吃。" 当时,陈国庆哭得像个孩子,说一定要回来报答乡亲。 现在,他真的要回来了。 信很短,字迹工整:"林书记,我在报纸上看到了靠山屯的消息。我想回来。我学的是机械,能派上用场。" 林东把信放下,又拿起第二封。这回是个退伍兵写的,说在部队学了开车修车,想回村里当司机。 第三封,第四封......每一封信背后,都是一个在外漂着的靠山屯人。 门帘一掀,会计老宋进来了,手里端着搪瓷缸子:"东子,又看信呢?" "三十七封了。"林东揉揉眼睛,"都是想回来的。" 老宋在炕沿上坐下,掏出烟袋锅子:"回来好啊,咱村现在缺人。可是......"他欲言又止。 "可是什么?" "可是回来了,住哪?吃啥?咱们现在是比以前强了,可也没强到能养闲人的地步。" 林东沉默了,老宋说的是实话。 靠山屯虽然这两年有了起色,但底子还是薄。 新盖的砖房有限,冬天取暖还是烧柴火,一到腊月,炕沿上就得摆满冻白菜。 "不能让人家大学生回来还住牛棚吧?"老宋又补了一句。 这话像针一样扎在林东心上。 是啊,人家在城里好歹有个宿舍,有暖气,有自来水。回到村里,这些都没有。凭什么让人家回来受罪? 可是不让他们回来,靠山屯靠什么发展?就靠村里这些只会种地的老把式? 林东站起身,在屋里来回踱步。 窗外,二月的风还带着刀子,刮在脸上生疼。远处的山坡上,积雪还没化尽,露出的黑土地像癞痢头。 "老宋,你说陈国庆为啥要回来?" 第(3/3)页